阅读历史 |

第 152 章(1 / 2)

加入书签

*

柴世子,一个坑爹坑九族的谋反小天才。

柴王爷以为他们家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可怜,以前是错觉,柴世子的造反大计出来后就成真了。

因为他儿子打着复国的名义造反,朝中一些心狠手辣的官员直接建议诛他家九族。

苏景殊:牛啊。

大宋的江山并不安稳,民间造反起义从来没少过。

朝廷对起义军的态度是能招安的就招安,不能招安的再派兵镇压,可那些都是不堪压迫铤而走险的起义,和柴氏这种蓄谋已久的谋反不一样。

柴世子说他不服赵氏统治所以揭竿而起都不至于让朝廷这么忌惮,偏偏他打了个复国的旗号。

民间起义不会动摇国本,打着前朝的名义要光服大周的江山却是真的能威胁大宋的统治。

赵氏江山传到当今圣上手中已经是第五代,天下人早已只知赵宋而不知其他,别说柴氏和前朝没有关系,就算有关系也朝臣也不会允许他们作乱。

大周已经是前朝,死灰复燃的前朝可不是好前朝。

仁宗皇帝当年从柴氏子弟中选人当崇义公祭祀大周就是怕他们打着前朝的旗号搞事情,为此还特意把世宗改回柴姓,没想到柴氏比赵氏还不要脸,连江山都敢碰瓷。

世宗真正的后人都隐姓埋名不敢露头,柴家却冒出来说要复国,他们复哪门子的国?

太祖皇帝抹去前朝郭氏的痕迹可不是为了让柴氏李代桃僵,老赵家不好对真正的前朝下狠手,对付他们提拔起来的柴家可没那么多顾忌。

要不是仁宗皇帝心血来潮从柴氏子孙中扒拉个人出来封为崇义公,连柴王府都是没影儿的事,读书人不会因为老赵家对柴氏不客气就翻旧账骂老赵家不干人事。

而且这次是柴家先搞事,朝廷收拾他们跟玩儿似的,完全不用担心心思暴露之后的柴家还能掀出什么风浪。

具体表现就是,小金大腿给他的信中只用了一页就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写的清清楚楚。

柴世子的野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些年捣鼓出来的成果。

山东半岛是个好地方,金矿铁矿铜矿煤矿应有尽有,朝廷登记在册的矿产资源多,朝廷不知道的矿产资源更多。

造反需要钱,家里有矿就是家里有钱,柴世子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上来就策反转运使,直接把京东路和荆湖两路的漕运矿业给攥在手心里。

转运使兼管多种事务,是统辖固定区域内重要事务的主管官,矿业生产属于经济事务,北方诸路的矿冶业事务基本上都是由本路转运司负责,策反转运使比策反知州太守更有性价比。

之前他们一直以为王伦在为襄阳王效命,连襄阳王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现在看来,王伦真正效忠的不是襄阳王而是柴世子。

谁是小丑他们不说。

襄阳王:无能狂怒.jpg

京东路和荆湖两路的勘矿师归转运使管,他们勘探

开采矿藏都有正规文书,根本想不到上头的官给出的文书有问题。

朝廷不知道京东路和荆湖两路勘探出新矿,开出来的矿自然就成了私矿。

公矿私矿混在一起,只要账目做的好,就连地方官都看不出哪儿有问题,不然也不会让他们逍遥法外那么多年。

多好的人才,可惜是个反贼。

苏景殊遗憾不已,“不知道柴王爷现在什么想法,老爷子刚过完六十大寿就受到那么大的刺激,太糟心了。”

柴世子也真是的,说他不聪明吧,他能悄无声息控制了京东路和荆湖两路,还能把襄阳王当枪使。说他聪明吧,他连造反的理由都找不好,选来选去愣是选了个让朝廷最不留情的造反理由。

最倒霉的还是柴王爷,老爷子安安分分过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碰上这么一档子事儿,不知道朝廷会不会看在他什么都不知道的份儿上饶他一命。

白玉堂想了想,问道,“柴王府是柴王爷的王府,柴世子偷偷摸摸干了那么多事情,外人不知道柴王爷还能不知道?”

苏景殊摸摸鼻子,“他可能真的不知道。”

仁宗皇帝封崇义公也不是随便封的,肯定找那种老实本分胆小怕事的柴氏子弟,找那种心大的爱惹事的不光没法起到彰显大宋皇帝仁慈的作用反而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虽然仁宗皇帝在位时的政策备受诟病,但是不代表他连这点小事都干不好。

包大人在登州时也提到过柴王爷,如果不是仁宗皇帝给了他一个爵位,他这辈子也就是当个富家翁。

有爵位之后就是当个有爵位的富家翁,顶多是比没爵位时多层保障。

柴王爷老实本分了一辈子,身上有爵位也不敢欺压百姓,最多最多也就是让地方官府不敢欺负他。

白五爷搓搓胳膊,“的确是够倒霉的。”

苏景殊放下手里的信件叹道,“柴世子是个聪明人,可惜聪明的不是地方。”

他大概能猜出来柴世子为什么要造反。

柴王爷脾气好,人都是欺软怕硬的,即便他是官家亲封的崇义公,地方官府知道官家为什么给他封爵也不会太把他当回事儿。

没办法,谁让他脾气好呢。

和懒人父母会有勤快娃的道理差不多,好脾气的父母养出暴脾气的孩子也很正常。

柴王爷遇事退一步有理也让三分,尤其柴世子是他被封为崇义公后出生的,年纪小受不了委屈,一来二去就走了歪路。

朝廷说柴氏是前朝遗民封他爹当崇义公,他这个前朝遗民想复个国有什么错?

啧,说来说去最后还是皇帝的锅。

括弧,特指仁宗皇帝。

他当初不封崇义公不就没那么多事儿了?

周世宗的亲生儿子改名换姓藏在民间,一家子本来都姓郭还都被改成了柴,老赵家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天下人都快忘了前朝的皇帝姓什么,就他爱出风头,又把姓柴的扒拉出来封什么崇义公。

他要不封崇义公就没有柴王爷,没有柴王爷就没有柴世子,没有柴世子就没有最后面的幕后黑手,只有襄阳王想造反事情根本牵扯不了那么广。()

不是他瞧不起襄阳王,而是襄阳王真的不行。

?醉酒花间的作品《[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大概是为了柴世子这个真正的大BOSS所以削弱了襄阳王这个伪装大BOSS,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襄阳王除了空有野心和身份,其他完全不像能成功造反的人。

要不是有柴世子给他扫尾,怕是等不到事发就会被地方官员给告到中央。

无忧洞的事情除外,无忧洞能在京城嚣张那么多年不光是襄阳王的功劳,京城某些权贵也功不可没。

缺德的人太多,清理出来一批还有下一批,杀不尽也灭不绝。

小小苏在心里指点江山,却没有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废话,说出来就是对天家不敬,他还没打算就此结束他的仕途。

别的不说,柴世子努力多年全部为朝廷做嫁衣,三司的官员估计都会高兴的蹦起来。

等朝廷的邸报送到登州,登州的官员也会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地方官员要了解京城的情况不容易,要么是好友间的书信往来,要么就只能靠官府的邸报。

邸报一个月出一份,送到地方又需要时间,登州的官员大概率要下个月才能知道柴世子和襄阳王合谋造反并私自开矿矿的消息。

他们之前以为金矿在青州,案情明了后才发现最大的金矿不在青州,而是在登州。

难怪柴世子要在登州安排个李坤,登州的金矿比青州大的多,不光有金矿还有铜矿,是他他也不放心。

这些矿之前一直被藏着掖着,现在由朝廷接手开采,不管开采出来多少都不会亏本。

莱州招远有正在开采的金矿,登州这边直接照搬莱州的章程就行,有那么多矿撑着,就算百姓不能出海经商也不会穷到连饭都吃不上。

没见过家里有矿还饿死的,除非大家长不干人事儿。

登州官场刚被清理了一波,新来的官员都怕重蹈覆辙,短时间内不敢太过分,就算装也得装出个好官的样子来。

柴世子手底下的勘矿师很有本事,这些年勘测出来不少朝廷不知道的矿产,青州莱州潍州的矿由当地官员接手,登州这边只管他们辖区内的矿。

宝贝,都是大宝贝。

李坤铸造□□用的铜一部分由官府的铜钱熔化而来,另一部分就是私自开采出来的铜。

铜矿离州城不远,就在牟平县。

金矿离的更近,直接就在治所蓬莱县以及隔壁黄县境内。

这叫什么?这叫瞌睡了就来送枕头。

官家的筹谋不少,但是计划需要钱来推动,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虽然不知道官家到底在筹谋些什么,但是他知道那些谋划都因为缺钱而胎死腹中。

要不是因为没钱,西夏也不会蹦跶到现在。

看襄阳王那里搜出来的赃款就知道只要能找到金矿,将来能

() 开采出来的金子肯定不会少。

如今天降好几个大矿,还是富产的金矿铜矿,只要投入开采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别说官家,他这个旁观者都看的心潮澎湃。

钱来钱来钱来,钱从四面八方来。

不过襄阳王攒了几十年的家底一下子把国库填的满满当当,柴世子那儿却没搜出来多少金银。

策反官员需要钱,有胆子跟他干的各个都是无底洞,他的钱大部分都用来打点官场上的官员了,真正用来招兵买马的反而没有多少。

难怪要拉襄阳王入伙,柴世子要是有襄阳王的身份,估计仁宗皇帝在位时就会直接造反。

苏景殊翻出纸笔写回信,柴世子的钱大部分都用来打点官场上的官员,朝廷也不用客气,顺着他打点的名单抄家就行,八成抄出来的银钱比襄阳王那儿扒拉出来的还多。

最快的发家致富之法——抄家。

也就是他们关系好,关系不够铁都不告诉他。

小小苏手速飞快的写信,写完关于抄家的小心得,然后就是他这些天过的有多充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