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3章 哭穷信在长安引起的波动(2 / 2)

加入书签

同时,对于沈冬素治好了陈星耀的瘟疫,又帮他接上手之事。

陈国公虽然因立场问题,从未表示过什么,可还是感激凌王妃的。

就借这个机会,全当陈星耀还她人情,以后两家你死我活之时,就不必讲旧情了。

此时沈冬素还不知道,她哭穷的威力这么大!

果然家就是国的缩影,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在哪都实用。

更有趣的是,这件事传遍长安之后,姜家作为商户,却站出来说,要支持凌王妃,支援幽州。

捐赠了大批粮食、盐、糖等物资,皇上很快就给姜家发了个义商的牌匾。

一看这状况,更多的商户也来捐赠。而受过凌王妃恩情的,如北区的百姓,一听王妃在边关吃醋布。

都心疼不已,你家捐三斤米,我家捐半斤盐,都提着东西到衙门说要捐给凌王妃。

若是别的官员,肯定把这些百姓打发了。但这衙门的衙役刚好是跟凌王妃干过活的,同时得到了好处。

都真诚接待这些百姓,一家家统计,还真凑齐了不少粮食和盐、糖。

再则就是太医院,竟然有几个太医主动说要去幽州做军医,同时带去了大量药材。

太子狂怒又无语地看着因凌王妃一封信,而热闹起来的长安城。

只觉这长安城让他感到陌生,怎么回事?难道大家不应该嘲讽凌王妃哭穷吗?

不应该嘲笑凌王,干出这么丢脸的事吗?

还有,可怜凌王是什么鬼?堂堂亲王,被低贱如草的百姓可怜,这不是耻辱吗?

太子还没想明白,可不少老狐狸一眼就看明白了,凌王和凌王妃,极得民心啊!

凌王妃这封直白的哭穷信,不光让皇上看哭,还让满城百姓哭了。

这个村姑,还挺有手段!

姜氏在和姜宏商量,明面上捐给王妃的,就是姜家捐赠的。

但该给王妃分红的物资,则走海上送到幽州,不能混为一谈。

姜宏知道姐姐是怕姜家心大了,不敬凌王妃。

忙向姐姐解释,父亲也是这么打算的。并且给王妃的粮食,折算成分红,是比市面还要低三成的。

说完正事,姜宏问姐姐柳家的事。

“立世子之事,柳侯怎么说?”

柳侯想立肖氏的儿子为世子,就得姜氏这个正妻点头,但姜氏是绝不会让肖氏的儿子为世子的!

同时姜氏也想明白了,她一点也不贪恋这个男人的情爱,她现在只为自己和宝儿打算。

为了宝儿的未来,和姜家的前程,她不能和离。

这个时代,勋贵和离太过惊世骇俗,凭她的能力,无法让女儿不受那些风言风语影响。

她要为宝儿的未来考虑,好人家是不会娶一个和离之家的女儿的!

在柳家,宝儿就是侯府的嫡出大小姐,以后择婿随她挑选。

所以姜氏回到柳家,这一次她回来,柳家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肖氏因其弟的事,别成当平妻,连贵妾柳侯都不敢封,也没给正妻敬茶,只能当个外室养着。

以后对姜氏横挑鼻子竖挑眼睛的婆婆和姑姐,现在对姜氏尊敬多了。

她们算是彻底明白,没有姜氏的银子兜底,这日子过得有多难堪。

因为没银子定制新衣裳新首饰,春季的很多花会茶会,她们都没去参加。

以前在姜氏的衣裳店里,每月都有新衣裳送上门。现在自己去订制,一年高达几十两近百两,才知道有多艰难。

衣裳还好,咬咬牙也能订两年,那首饰就真没办法了。

长安的贵妇眼睛多毒啊!你敢戴去的款式,她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今年的新款多贵啊!凭柳家的财力,根本买不起。

更别说拍卖行那死贵的包包、香水、香膏等物,以前她们站在姜氏头上,全长安名贵流行的东西任挑任选。

自姜氏带宝儿离家之后,那叫悔青肠子!

也由开始骂姜氏不懂事,一个商户女还敢这样拿娇!

到后来骂肖氏,骂柳侯,赶紧把人接回来!

这一次姜氏跟柳侯回来了,不过她再想让她像以前那样供一家子吸血,是绝不可能的。

她直接跟柳侯说,肖氏只能为妾,她的两个儿子,只能是庶子。.c0m

不可能记到她名下。

她给柳侯两个选择,一是纳一清白女子为妾,生下孩子过到她名下。

二是过继一个宗世子弟,由她来抚养。

柳侯很认真地说,她能生,她身材调养好,自己生下嫡子。

姜氏心中冷笑,面上却不显,垂眸说,自己的身子生宝儿时伤了,不能生了。

柳侯跟老夫人商量了一番,最后选择纳一清白女子为妾。

肖氏听闻后,在祠堂大闹,她受了这么委屈,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能当世子!

现在自己当不了平妻,儿子也当不了世子,哥哥还死了,柳侯答应她的事,一件也没办到!

姜氏才不管她!自己过好自己当家主母的日子,养好宝儿,替宝儿攒嫁妆,闲得无聊,再看看柳家的大戏。

手指缝里随便溜一点银子,老夫人和姑姐就感恩戴德,下人毕恭毕敬,连外院小厮护卫,也知道跟夫人更有前程。

这日子不舒心吗?

柳侯纳的妾是老夫人亲自挑的,良家林氏的姑娘,比肖氏这来路不明的要强太多。

姜氏直接让她为良妾,待生下孩子就升为贵妾。

还为柳府纳妾举办了宴席,就在柳侯与林氏洞房之时,肖氏的两个儿子跑进祠堂。

放了一把火,把肖氏救走了。

姜氏没想到肖氏的胆子这么大!她也想看看柳侯怎么处置这事。

她有意让护卫去晚些,放走了肖氏和那两孩子。

真是越来越有趣了!果然回柳家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幽州的沈冬素听闻了她那一封哭穷信,在朝堂上带来的威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