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03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天宋老大去了隔壁村的张屠户家里,选了一块猪身上的腱子肉买了回来,宋平则是去了上西村的集市,拎了两壶好酒回来。

有酒有肉比什么都强,尤其是去别人家里头求人办事,这些算是厚礼了。

光是这几斤猪肉,还有两坛子好酒就花了一二两银子。毕竟他们这一趟出门一来一回得有三四个月不在家,算上时间还挺长的,拿的东西少了不好看,毕竟是里正,拿的东西体面方便开口。

酒跟肉都是一大早出去买的,天气渐冷,早上出门地上下了一层寒霜。宋老大跟宋平买完东西就回来了,这会儿时辰还早,张杏花把猪肉放进篮子里,又让宋平提上两坛子好酒,带上大儿媳妇儿林氏去了里正家。

里正家住在东头,离他们宋家有些距离,这酒有些重,不好提,他们两个妇道人家不好拿过去,就让宋平帮忙提着带过去。

农家的人都起得早,即便是冬天,也很少有睡懒觉的。家里头的活再少,那也是多少有些活的。

张杏花就是为了赶早,趁着早上起来出门的人还不多,他们赶紧去里正家里把这事儿给办妥了。不然提着酒和肉的过去让村里的人都看见了不大好。

还好早上浓雾比较重,十米之内都一片朦胧,只能依稀看见一个黑色的人影。天气不好,太阳没出来,这雾也就没散。

趁着可见度低,张杏花带着林氏和宋平一路赶到了里正家。

里正的媳妇儿李氏这会儿刚喂完猪从猪圈里出来,听见有人敲门,把身上稍微拍了拍,洗了下手就去了门口。

她本来还纳闷着谁这么早来敲门,结果把门一开,看到是宋家的人过来了,赶紧笑呵呵的把人赢了进来。

其实本来李氏跟宋家关系还算不错的,当时还热心的给玉哥儿介绍了一门亲事,就是杜家。可没想到这个杜家竟然是个火坑,还好这婚事没成。

就因为这事儿,李氏自责了很久,总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玉哥儿,渐渐的往宋家去的也少了。

宋家人一开始其实也有些怨李氏这个做媒的,但好在在这事儿没成,再说人家也不是故意的,说到底也是杜家把事捂得太紧了,当初要不是宋声在县城里头读书碰巧撞见了,谁能想到那个杜斌竟然是个人渣。

都是一个村子的,李氏还来道过几次歉,宋家人后来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不过到底有了些疙瘩。

这次李氏看到张杏花主动上门来,还看到后面跟着的宋平还挑了个扁担,箩筐里头遮掩的似有东西,她一时之间笑得合不拢嘴。

外头的动静不小,里正也从屋里出来了。

看到张杏花带着儿媳妇,还有孙子都过来了,赶紧把人往屋里头迎。

“妹子咋来这么早呀,是有啥事儿了?”里正说道。

外头确实冷,三人跟着进了屋,李氏把门关上了。墙上开的有窗,屋子里还算敞亮。正中间烧着炉子,屋里暖烘烘的。

宋平把挑着的箩筐放下

来,从里面拿出东西,李氏一看好大一块肉,还有两坛子酒,欣喜之余也感到十分惊讶。

现在还没到过年的时候,以他们家跟宋家的关系,不至于好到这种程度吧?这又是送肉又是送酒的,难不成是来找他家男人办事的?

里正一看这么多肉,还有酒,赶紧拒绝道:“大妹子,你这是干啥?怎么拿这么贵重的东西?”

张杏花坐下来慢慢说道:“李哥,你先别着急着拒绝,我这次来呀,是有点小事儿想请你帮忙照应照应。”

“咱们两家什么关系,你尽管说便是。还用得着拿这么多东西!”

宋家现在在他们村子里的地位可不低,没比他这个里正差多少。自从村子里好多人跟着宋家种棉花,这日子过的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这棉花的种子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宋家卖给他们的。这里头稍微有点良心的人家都记着宋家的好。现在张杏花说有事需要帮忙,里正自然是要帮的。

“是这样,这两天我们收到了三郎从京里边儿寄来的信。”

里正一听是宋声寄信了,也跟着惊喜道:“啥,咱们村的状元郎写信回来啦!好啊好啊,是个不忘本的孩子,就知道三郎有出息!”

张杏花笑道:“三郎说阿满这孩子自从上了战场之后就没回来过,这次打了胜仗,年底应该就回京城了。这不是玉哥儿一直在家里嘛,两个人离那么远,这婚事都耽搁好几年了。眼瞅着玉哥儿年纪越来越大了,为了两孩子着想,干脆让玉哥儿去京城跟阿满先把婚事办了。”

里正十分惊喜,没想到不仅从张杏花这里听到了关于状元郎的消息,还听到了李满这个好几年没信儿的从军的消息。

“说的也是,这俩孩子都耽误好几年了,看看咱们村的谷子,那可是跟玉哥儿他们同一茬的孩子,现在孩子都多大了。不过说回来,咱们宋家村还是他们的根,这婚事要是在京城办了,以后回来还办不办?”

“办,那肯定是要办的。等阿满安顿好了,什么时候能回来了,就在村子里再办一次。”

“这个好,村里也好久没有办喜事了。”

说到这个,里正又忍不住提起宋声来,跟张杏花打听了不少他的消息。里正对宋声的印象极好,而且这可是他们村出来的状元郎,要知道当时宋声考中状元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里正差点没把他们宋家村的村名改成状元村。

张杏花挑拣这一些跟他说了,最先说的就是陆清在信里头写的那些,宋声因为被皇帝赏识,还被赏赐了不少东西。

里正惊呼宋声给他们村的人争光了,高高兴兴的说道:“咱们这个三郎真是给咱们宋家村挣脸面,咱们这儿的县令何大人上次还提起了他。”

他口中的何大人就是何跃,当时宋声走的时候给他提了个建议,可以在凤坪县发展一下棉花种植,事实证明,这两年过去,老百姓的日子在逐渐变好,说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等到今年年底官员考核政绩,这完全可以写到何跃的考评结果里

去。何跃心里十分感激宋声(),也因着里正是宋家村的?()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何跃平时也会多加照拂一些。

张杏花点点头,又跟里正客气了几句,两个人拉了会儿家常,这边大伯母林氏也在旁边坐着跟里正媳妇儿李氏说话,宋平则是去找里正家里头跟他同龄的人说话去了。

拉了会儿家常,张杏花开始说正事儿了。

“李哥,我这次过来,确实是有事想拜托你帮下忙的。这不是玉哥儿要去京城办婚事吗,家里头肯定得有人给他送嫁。毕竟是京城,路途遥远,这一来一回要耽搁不少时间。三郎说反正是要去的,不如一块儿去。刚好我们家里面的人除了老三,都没去过京城,就想着这次不如干脆都去了,一起去见见世面。”

里正一听他们全家都要去京城,惊讶道:“你们全都要去吗?那可是京城,远着嘞!冬天路也不太好走,万一到路上再下起大雪,安不安全都两说呢。”

这个张杏花也想过,但现在不是还没下雪吗?真要是赶上下雪了,那就再路上耽搁两天。只要不是下雪封山封路,就能赶路。

“我知道李哥你是为我们好,但我们家里人都已经商量过了,都决定要去。但是我们去了吧,在家里头就没啥人了。所以就过来请你帮帮忙,在我们不在家的时候,帮忙照看着点儿。”

里正本来以为是什么大忙呢,没想到就这点小事。赶紧摆手说道:“这有什么的,还值当你专门跑一趟。你就打发你们家大郎过来跟我说一声就行了,拿什么肉跟酒的,快快快,还是拿回去你们自己吃吧。”

张杏花自然是不会拿回去的,这东西本来就是给他们买的,把东西拿回去像什么样子?

“李哥,东西你就收下吧。我们这一走也得好几个月呢,家里头还有一条大黄狗得请你们帮忙喂着点,拿这些东西我还嫌少了呢。”

李氏在旁边站着没吭声,她的小儿媳妇这会儿也在屋里,她轻轻拍了拍自家丈夫的胳膊,眼神里的意思不言而喻。

里正的小孙子站出来说道,“阿爷,宋家阿奶说的有道理,您要是不收这东西,所谓的心里也不安心不是?”

张杏花笑了笑说道:“是这个理儿,还是谷子懂事。”

里正虽然不想收宋家的东西,但家里头的小儿女都想吃肉,到时候还要给他们宋家的大黄狗喂吃食呢,拿他们点肉不过分。

最后事情说妥了,等他们走了之后,宋家的宅子就让他们帮忙给照看着。

这事算是解决了。里正这个人还是很仗义的,心里头有大家伙,村里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儿都会来找他。

张杏花他们离开里正家里之后,里正家里头就炸开了锅。

逢年过节,他们家的亲戚上门都没拿这么多的肉,那可是猪腱子肉啊,猪身上最好吃的肉了,好大一块,上手掂量掂量就知道最起码得有五六斤。

更别说那两坛子酒了,凑近一闻就知道那不是普通的高粱酒,而是价格还不便宜的汾酒。

“爹,这宋家出手还真是

() 大方,这好酒和好肉一买就买这么多。”这话听着可不像正经的夸赞。

里正瞪了他一眼,这个头发短见识也短的儿子没一点眼力见儿,“人家宋家怎么样跟你有什么关系?不想着跟人家搞好关系也就罢了,说凉话倒是哪哪都有你。”

最后李氏把那些肉和酒收了起来,正好也快过年了,天气这么冷,这肉就算放个把月也不会坏,过年他们也能少花些钱买肉了。

这头张杏花回到家之后,开始安排接下来的事。

还没等她说话,宋英过来找她了,说是薛四功夫好,反正在宋家村待着也没事,他担心大家的安危,他到时候会护送他们一块去京城。

张杏花没反对,毕竟他们一家子人多,路上又不是跟着商队或者镖局走的,的确存在危险。有薛四在肯定安全不少。

再者,张杏花大概也是看出来了,说什么薛四想要护送他们去京城,其实就是舍不得英子吧。

毕竟他们这一走就是三四个月,这么长时间不见面,有人会着急的。

他们一家子人虽然多,但又不是在京城长住,像是一些被褥锅碗瓢盆之类的根本不用带,简单收拾一下行李就行。

张杏花没上过学,数数只会从一数到九,她把大毛叫过来帮她数了数,家里有多少个大人,多少个小孩,稍微估算了一下,约莫着两辆牛车肯定能挤得下。

家里大房,老大跟大儿媳妇,大郎二郎还有他们的媳妇儿,再加上每个人跟前都有两个孩子,算起来一共有六个大人外加四个孩子。

孩子还小,可以坐在大人怀里,一家子挤在一辆牛车上也能挤下。

二房人就不多了,四郎不在家,他很久没给家里写过信了,听说还是在军中后勤处做生意,也不知道是做啥生意的,上次他在信中提过一次,后来就没再说了。

除了他之外,就剩下宋老二还有媳妇儿赵氏,再加上玉哥儿,一共才三个人。

三房人就更少了,只有宋老三和宋夏两个人。

再加上和离回娘家的宋英,以及薛四,两个大人带两个孩子,人也不多。

家里的小牛犊早就已经长成了大牛,给牛套上板车,就能拉东西了。

先前为了耕地,家里又买了一头牛。所以宋家现在是有两头牛的。给两头牛都套上板车,就是两辆牛车了。

牛板车的空间挺大的,稍微挤一挤,能坐不少人。两辆牛车,一个牛车坐七个人,怀里再抱上几个孩子,完全不是问题。

反正冬天天也冷,挤一挤更暖和。

宋平瞧了瞧,说道:“阿奶,两辆牛车够咱们用了。”

张杏花想了想,人是够坐了,他们也不带什么锅碗瓢盆里的东西,能减轻不少负担。可她还想给三郎带些东西过去呢。

大伯母林氏说道:“阿娘,今年新收的棉花还剩下不少,给三郎装上一袋吧。他跟清哥儿两个人在京城肯定买啥都贵,把这棉花给他们带过去他们就不用花钱买了。”

到冬天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小孩子们再也不哭着闹着说冷了。但这做棉衣棉裤最需要的就是棉花,家里刚好种的有,就想着给宋声他们带过去一些。

二伯母赵氏也跟着说道:“还有咱们家烧的那个银骨炭,今年产量虽然不高,除了卖出去的,还攒下来一些。不如也带上吧,三郎他们在京城居住不容易,虽然他们那个什么翰林院里头也发炭,但说不准根本不够用,还是给他们带上,也省得花钱买了。”

毕竟这可是银骨炭,京城里卖的价格也不便宜。反正他们在家里头烧的都是灰花炭,也用不上这银骨炭。

老大家的跟老二家的都是心好的,说的话正好说到了张杏花的心坎上。

她十分欣慰,拉着两个儿媳妇的手道:“你们两个都是个好的,等明年再种棉花了,咱们就不拿出去卖了,全留在家里头给你们做新棉袄新被褥。”

除了棉花跟银骨炭之外,家里人有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再拿点其他的东西带上,说是给宋声和陆清他们用的。

在他们看来,宋声夫夫俩在京城里生活艰难,肯定是省吃俭用,哪比得上他们如今在宋家村的生活,不说能够顿顿吃鸡了,最起码顿顿吃肉还是能做到的。

宋家三兄弟又从家里收拾了不少东西出来,说要给宋声带过去。

而宋平这个当大哥的,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捆绳子,说要给宋声带过去当晾衣绳用,还说他们的晾衣绳肯定没有这把结实,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这么一来,两辆牛板车肯定不够用了。

张杏花干脆让宋老大他们到集市上又买了一辆骡车回来。

骡车适合赶路,而且比牛车便宜。到时候就算从京城回来,骡车在家里放着也能用来拉货,不会闲置糟蹋了。

骡车主要是用来拉东西的,最后全家收拾完,行李还有给宋声和陆清带的东西全都放在了骡车上,也不知道都堆了些什么,竟是装了满满一板车。

一家人出门之前,张杏花特地让宋平去跟里正说了一声,这才出发。

他们仅用了一天收拾东西,赶在第三天的早上就走了。早上雾气重,他们人多,阵势也大。光是牛车就有两辆,再加上还有一辆骡车,他们想走得低调一些,不想被当面议论。

一辆牛车在前面,中间是堆满东西的骡车,后面又跟了一辆牛车。这也是为了看好骡车上的东西,走在后面万一不小心被人拿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走到镇上的时候,张杏花在路边看到一个写信先生,可以代笔书信。她想着不如在这里写封信给三郎,告知他全家都要去京城的事情。

但想了想,说不定这信还没有他们到京城的早,又不打算写了。

用他们年轻人的话来说,未告知而到,不就是个惊喜吗?

路上宋平在前头赶车,家里人每人都戴着棉花缝的厚厚的手套,拉着缰绳手不会太僵。

他一双脸冻得红红的,说话带着热气,笑呵呵的回头高声跟他们说道:“你们说

到时候三郎如果看到咱们全都来了,会不会高兴的跳起来!”

宋老大忍不住拍了他的后脑勺一下,脸上带着笑说道:“你以为三郎像你这么不稳重啊,三郎就算是高兴,也不会跳起来的。谁像你整天跟个兔子似的,一高兴就窜的老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