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5 章(2 / 2)

加入书签

一开始,他也以为苏辙与自己当初一样,以退为进。

可后来转而一想,他知道以为苏辙的聪明才智定不会冒险。

难道,是真的?

没过几日,王安石嘴巴烂的更厉害了。

***

这几日的苏辙却见识到人性的多样化。

知晓他已辞官的消息,有人极力挽留,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冷眼旁观……倒是城郊那些百姓知道后不舍得很,组织起来一起来到了苏家。

为首的那个正是当日塞给官家一个皱皱巴巴小红薯的阿婆。

别看这阿婆年纪大了,但中气十足,一开口就道:“苏大人呐,您可不能辞官,您辞官了我们怎么办?”

她这话话音刚落,就纷纷有人接话:“是啊,虽说谢景温那畜生已被官家治罪,但朝廷那些官员是什么德行,我们还能不知道?只怕以后再也遇不上比您更好的官员呢!”

“苏大人,您是不是遇上了什么难事儿?若真是如此,我们这些庄稼人兴许也能帮您出出主意!”

……

苏辙心下是大受感动。

这也是为何他愿意尽心尽力帮助这些老百姓的原因。

想当初他勤学苦读,为官入仕,一开始只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如今却也是心怀天下苍生。

苏辙正色道:“多谢各位好意,可我心意已决,官家已经答应我辞官,恐难如各位所愿。”

“不过你们放心,只要我在汴京一日,你们遇上了难事,一样可以来找我,只要我能帮得上大家,定不会推辞。”

是了。

他虽辞官,仍会留在汴京。

一是苏轼仍就汴京为官,他担心王安石因苏轼文章与奚落一事,会与苏轼算账。

二是他也好,史宛也好,亦或者程氏等人也好,在汴京住了这么些年,早已习惯。

一众老百姓是唉声叹气。

但大家并未再勉强苏辙。

翌日一早,那些百姓就送来了许多土产。

有地里刚翻出来的红薯,今年新产的稻米,昨天连夜去河里钓的几条大肥鱼……满满当当,摆了小半个院子。

为首的村民道:“苏大人无论如何要将这些东西收下,这都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苏辙自是不能收的。

谁知他还未来得及说话,那些送东西过来的村民将东西一放下就跑了。

元宝在后头追都追不上。

一直在场的苏轼见状,心中也是颇为感动:“八郎,你对老百姓们的好,他们都记在心里。”

“这几日你已交接清楚,明日就是自由身,那你接下来这些日子打算做些什么?”

说着,他就自顾自替苏辙出起主意来:“叫我说,你不如开个书院吧,收些家境贫寒却才高八斗的读书人为学生,好生教一教他们,等着他们入仕后,要他们将王安石贬的远远的,将王安石压的死死的。”

苏辙笑道:“六哥,我并没有你那样喜欢读书的。”

苏轼一想,好像是的,便又道:“朝中多的是跟红顶白之人,如今一个个攀附于王安石,连带着对我都开始打压起来,我整日在府衙也是无所事事。”

“八郎,反正咱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我们合起伙来开一个兄弟酒楼,将我研制的那些菜全都推广开来,你觉得如何?”

这话说的苏辙心里猛地一跳,看着苏轼面上的郑重之色不像开玩笑,忙道:“六哥,当然不行。”

“有杏花楼珠玉在前,很难再有酒楼能够超越它了。”

“我想趁着这段时间多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至于怎么做,他还没想好。

不过他想凭着自己穿越的身份,应该是不难的。

接下来几日的时间里,苏辙在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想的就是如何凭着一己之力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可还未等他想出个子丑寅卯来,就听说司马光来了。

说起来,司马光与范镇乃好友,同为保守派。

最初苏辙与王安石为伍后,明里暗里,范镇将他骂的是狗血喷头,但司马光却未说一言。

但两人从那事之后没了来往也是真的。

司马光女儿生辰,司马府也就给程氏一个人下了帖子而已。

所以对今日司马光前来,苏辙还有些意外。

等着苏辙匆匆赶到书房时,司马光正在看他所题之字,见他来了,只道:“……我听范镇范大人说如今你对学问有所松懈,但在我看来,世间种种皆为学问。”

“比起当年科举时,你的字写的更好了。”

他不像欧阳修,是个喜欢多言的,寒暄两句之后就道:“今日我前来找你,是想问你,你当真是想要辞官吗?”

苏辙听出了司马光的弦外之音,他也知道,包括王安石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这事儿大有猫腻:“大人说笑了。如今官家旨意已下,朝中已在商选接替我从前位置的人,难道这事儿还能有假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