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开年不利(1 / 2)
第393章 开年不利
新的一年,在漫天风雪中到来。
2032年,1月5日。
江淼来到了漠南的哲里木地区。
哲里木地区作为海陆丰集团三个早期的核心发展区域,经过这麽多年的发展,其经济不仅仅非常发达,而且是亚联内部少数还维持着露天农业的地区。
他这一次北上的行程安排,先是在京城呆了一个多星期,和亚联高层会面和交谈一些事情,之后的第二站就是哲里木地区。
从飞艇站出来。
哪怕路上是漫天风雪,仍然可以看出两侧的繁荣。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当地分布着大量小镇。
但这些小镇又与传统乡镇不太一样。
其中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交通系统上。
哲里木市并没有其他地区那样的核心大城市,而是以一个个中小城市均匀分布,然后通过发达的高架轻轨线相互联通。
黄金时代末期的2025年,哲里木地区的人口大约是280万左右。
而到了今年2032年,该地区的人口飙升到了677万。
当然,这并不是靠本地人口的自然生育,而是有大量外来移民涌入,这些移民以华北沿海地区和黄河两岸的农村人口为主。
车上,江淼看着漠南分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年鉴。
目前哲里木盟的露天农场面积为6473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为仙豆大豆丶橡胶草丶玉米。
其工业也是围绕着仙豆大豆丶香橡胶草丶玉米的深加工产业。
比如经过再次品种改良的橡胶草,可以每年一收,种植周期大约六个半月左右,亩产原胶大约2300公斤到2600公斤左右,另外还可以产生大约400公斤左右的菊糖副产品,以及大量有机肥原材料。
目前整个哲里木地区大约有1000万亩左右的橡胶草,每年可以生产2300万到2600万吨原胶,和大约400万吨菊糖。
从资料上了来看,目前橡胶草还发展出三个二代品种,这些二代品种主要的改良方向,除了产量之外,就是其胶质的分子结构种类了。
这麽多橡胶原胶,自然产生了非常衍生的加工产业。
哲里木地区的天然橡胶产业,目前是北半球最大的。
之所以限定为北半球最大。
原因自然是因为澳洲南部的维多利亚沙漠中,也有一个大约1000万亩的橡胶草种植基地,那边则是南半球最大天然橡胶产地。
澳洲目前是赛里斯各大农业集团的新热点。
一方面是因为大量东南亚沿海的低洼地区被淹没,比如红河三角洲丶暹罗的曼谷丶湄公河三角洲等,这些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今年全球海平面已经比2025年时,上升了大约11米左右。
澳洲就成为这些被淹没地区的人口主要流入地区。
除此之外,从欧洲和北美移民过来的理工科人才。
还有东瀛和南高丽的移民。
加起来之后,目前澳洲总人口已经突破1.84亿人。
要知道,2025年的时候,澳洲本地人口才2700万左右,在不到七年时间里,其人口就增加了1.47亿,由此可见各地移民涌入的规模有多麽庞大了。
好在这也是亚联的目的之一。
现在澳洲几乎变成了一个人口熔炉,本地白人丶赛里斯人丶爪哇人丶暹罗人丶安南人丶东瀛人丶高丽人丶西欧人丶北美人丶南美人等,全部都在这里可以看得到。
而且亚联内部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单一种群建立专属社区,必须分散居住,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传统的种族观念。
如此庞大的人口,看起来对于澳洲的自然资源有很大的压力。
然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
哪怕是没有各种新技术,澳洲的自然资源禀赋,仍然可以承受1亿人口,极限状态下,可以承受3亿人口。
更何况是在白金时代。
澳洲的大自流盆地,其平均海拔低于200米,周围地形非常平缓,通过在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修建大型海水淡化工厂,然后利用自然落差向盆地输水,就可以获得一大片水资源充沛的耕地。
目前整个大自流盆地的开发度非常高,其露天耕地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内部水域面积则达到12万平方公里。
这15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主要以种植小麦丶玉米丶燕麦丶大麦丶小米丶高粱为主。
而澳洲沿海的沙漠地区,则以种植橡胶草丶仙豆大豆等耐旱经济作物为主。
这个农业格局,是从2030年才开始全面形成的,经过这两年的调整,现在终于发展起来了,成为和赛里斯北方相提并论的全球核心粮食主产区丶经济作物主产区。
一南一北两个露天农业区,保证了亚联的各种农产品,可以全年供应。
虽然室内农场的出现,让很多蔬菜水果不再依赖露天耕地,但这并不代表露天耕地没有价值。
比如粮食作物丶经济作物,很多还是在露天耕地上种植。
这一点主要是性价比决定的。
室内农场确实在种植基因编辑品种的情况下,可以让粮食亩产飙升十几倍,但这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单位成本也不见得可以减少太多。
虽然现在亚联内部对于转基因农作物丶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接受度比较高,但亚联高层仍然没有盲目推广。
一方面是科研机构还在研究这些基因改造之后的农作物,研究其对于人体是否存在严重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以防万一。
这个以防万一,主要是室内农场太依赖现代工业和基础设施了,如果一旦现代工业系统崩溃,比如电力系统无法稳定供应电力,那室内农场必然会无法维持。
将粮食生产都押注在室内农场上,亚联高层显然没有那麽大胆。
这可不是有没有勇气的问题,而是风险太大了。
现在亚联高层的想法,或者说江淼等智库专家的建议,是三条路线并行。
即露天农业要维持一定规模,室内农业要继续发展,工业合成食物技术要继续研发。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尽可能减少未来的风险。
比如海陆丰集团的农业新品种研发任务中,可以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其研发投入仍然维持着不小的比例。
这就是未雨绸缪。
如果未来亚联,乃至人类的工业体系崩溃了,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那这些可以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品种,就是人类文明的救命稻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