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拿赵大人饷听赵大人话(1 / 2)
第286章 拿赵大人饷听赵大人话
粮食款可由金融工具化解,实际灾情却是这个工具化解不了的。
名义上安徽巡抚是一省老大,既管军又管民,但民政这一块主导的却是布政使,所以救灾这一块严格来说赵安这个藩台才是总指挥。
作为老太爷钦点的救灾总指挥,赵安不可能一直呆在滁州不往灾区深入,因为他还得到凤阳与被革职的前代布政荆道乾交接。
因此在滁州不能耽搁太久。
离开滁州前,赵安召集滁州相关人员开了最后一次会议。
会议一开始仍旧是关于救灾的,赵安提出建立「正赈-加赈-续赈」三级响应措施:即对城市附近生活的灾民给予一月赈灾粮;对城郊以外的灾民给予三到四月赈灾粮;旱灾结束后灾民处于青黄不接期再续赈三到五个月口粮,并由官府提供无偿种子帮助灾民恢复生产。
赈灾粮由地方官府负责发放,但全程必须由粮道衙门的人参与监督,一些灾情特别严重地区由粮道衙门遣专员携物资直达,避免地方盘剥,同时也提高赈灾效率。
另外责令受灾不严重地区立即开展疏浚河道丶引水等工程,一方面吸收流民避免生乱,另一方面则有计划修复水利基础设施,免得下次再遇上旱灾或洪灾毫无自救能力。
会议内容有相关人员专门记录,会后整理成条例以藩台衙门名义行文各地。
会议最后,赵安话锋一转提出防乱与救灾一体重要,指安徽境内白莲邪教已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各地必须将防乱与救灾一体看重,绝不能光顾着救灾忽视防乱。
赵安问滁州知州严昆境内可发现白莲教徒踪迹。
严昆忙道:「回大人话,本州境内目前并无白莲徒活动。」
赵安点了点头,滁州紧邻江宁,灾情不像淮北那麽严重,这对于将灾民当成起事力量的白莲教而言无疑是鸡肋,且若在滁州生事,那江宁第一时间就会出动八旗兵进剿,以白莲教的力量根本抵御不住,因此换作是他也不会在滁州地区传教滋事。
自古以来,造反的最好地区就是穷乡僻壤这种三不管地区。
因为只有这些地区才能帮助造反者挖到第一桶金,即组织足够的力量应对官军的大规模进剿,同时获得一定的群众支持。
这会白莲教傻乎乎跑到江宁丶扬州丶苏州传教造反,跟把脑袋直接送到衙门手里没区别。
不是穷的没办法,谁又会吃饱了撑的造反呢。
但滁州目前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老太爷口谕救灾重要,防乱更要紧,所以即便滁州没有白莲教活动,赵安也不能掉以轻心。
他很清楚,自己哪怕救灾再得力,只要没能阻止白莲教造反,那这功劳就要大打折扣。
没办法,谁让老太爷对汉人造反看的特别重。
先前娄老师说过安徽境内的白莲教活动已经猖獗,乃至公然和盐匪勾结伏击官兵,现在安徽灾情又这麽严重,流动的灾民少说也有二三百万,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燃原,当年李自成以十八骑在河南搅起几十万义军的教训不得不防。
倒不是说赵安对反清持否定态度,而是他对白莲教持否定态度。
说白了,白莲教主导的起义破坏性太大,且因为宗教属性无法获得士绅阶层支持,若赵安这会纵容白莲教在安徽造反,不仅于反清事业毫无帮助,也会把他这颗政坛新星拉下马。
于公丶于私,安徽都是不能乱的。
真让赵安在安徽经营个三年,未必不能拉起另一支湘军丶淮军。
不让安徽生乱,就得出台严格措施。
赵安责令各地除将流民编组建立半官府引导机制外,也令各村实行保甲互监。遇流民入村需具保,无法证实身份者可一律先解送官府查问。
同时以藩台身份授权地方士绅管理义仓丶调解纠纷。依托广大乡绅网络建立「灾民收容所-施粥棚-医药局」的救灾链条,使白莲教无从煽动。
另外在灾民安置点安插密探,重点关注传教丶结社丶谶语,一经发现如什麽弥勒降世的说法,要第一时间将相关人员抓捕,避免谣言传播。
对各地已经捕获的白莲教徒,凡胁从者一概不问,给予救济粮安排工作,待灾情缓减给盘缠回乡务农。
为首者,为骨干者,赵安则命一律解押省按察使司审问,该关就关,该杀就杀。
以求对安徽白莲教形成威慑之势,迫使他们往湖北丶河南丶四川三省交界这个未来起义的大本营迁移。
参会的滁州官吏们见赵安这个年轻的代藩台于防乱也如此有章程,不禁感慨难怪人家能高升代理藩台,真就实打实的能办事。
定下这些措施后,赵安忽的又问严昆:「本官在江宁时听说抚台大人要各地兴办团练,这个团练是如何办的,滁州的团练又办的如何?」
朱珪是三个月前以巡抚名义行文各地要求组建地方团练,目的是防止灾情导致民乱,事实上安徽这次大灾乃至几年后白莲大起义都没有生乱。
赵安之前就觉得正是因为朱珪在安徽办团练有效果,这才推广用来对付白莲教,结果这个团练手段生生勒死了在川丶陕丶豫丶鄂坚持八年抗清的白莲起义军。
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
朱珪靠团练稳定安徽,镇压三年后的白莲起义,赵安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个团练巩固自己对安徽的「领导」,为白莲造反前的准备阶段注入活力,将安徽全省一点点的变成赵家班。
所以,这才有了关于团练的问询。
借鸡生蛋,亦或腾笼换鸟的意思。
「回大人话,本州接抚衙公文即已兴办团练.」
按严昆的说法,巡抚要求各地将百姓编组团练,即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10甲为一保,每2到3保组成一团。
以一户农民五口之家出壮丁一人计算,3000户组成一团,若遇乱事能出动1000左右的壮丁。
各地委任专门的团总丶团副统管训练与联防,入团的壮丁平时务农,战时持官府发放的武器御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