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0263【陈十亿与成功学】(2 / 2)
陈贵良:「以前相关报导太多,每次都提这个,我觉得会招人烦。有卖惨的嫌疑。」
杨岚:「这种出身经历,可以博得同情和关注,有人把它当成一项资本。」
陈贵良:「很少有人只存在光明面。一味的卖惨吸引眼球,等哪天被扒出黑料,遭到的舆论反噬会很严重。」
杨岚:「你也有黑料?」
陈贵良:「有,但不算太黑,公之于众也无所谓那种。未来我也有可能做错事,这个谁说得清楚呢?」
杨岚:「你很理智。」
陈贵良:「我是个感性的人,经常特别冲动。但尽量保持克制。我这学期报了《宋明理学》,哈哈,或许可以学学养气的工夫。」
杨岚:「元培班好像可以随意选课。你都选了哪些?」
陈贵良:「这学期选了……」
杨岚:「这些包含中外政治丶思想丶哲学丶经济丶社会丶文学,你报的课程非常全面。看来你的学习也很优秀。」
陈贵良:「我这样报课,算是非常偷懒的。字节跳动的股东郭枫,他报课程才叫一个厉害。刚开始他主修生物专业,结果报一堆古建筑修复之类的课程。跟我一起开公司之后,他负责字节跳动的技术,才又把专业换成计算机。」
杨岚:「很有趣的一个人,我下次再去采访他。你觉得元培班这种自由度,对你的成长和事业有什麽影响?」
陈贵良:「方便逃课。元培班的学生,授课老师不会点名。因为有时候不去上课,是报的课程撞车了。连期末考试都有可能撞车,导致老师不得不出一套副卷。」
杨岚:「特别新奇的教学模式,居然连考试都会撞车。所以你经常逃课,然后去公司处理事务?」
陈贵良:「对。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字节跳动的员工已经突破200人,游戏科学的员工也有160多人。我得为他们的饭碗负责,也得对投资人负责。」
杨岚:「所以,你之前说怕自己彻底不回学校上课了。是因为工作和写作太忙?」
陈贵良:「现在轻松得多,公司已经正常运转起来了,管理层可以处理大部分事务。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才忙,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怎麽过来的。」
杨岚:「听说校内网用户破千万了?」
陈贵良:「对,而且以大学生居多。估计全国有接近一半的本科生丶大专生,都在使用我们的校内网。」
杨岚:「令人震惊的数据。你掌控着一半大学生的网络社交。」
陈贵良:「不能叫掌控,只能说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网络社交平台。海内网在两个月前,注册用户就已经破千万,那是给所有人提供的平台。包括许多明星,也选择在我们的网站跟大家交流。」
杨岚:「你还没毕业,就做出这麽大的事业,心态上有什麽变化吗?」
陈贵良:「说没有变化是扯淡。有时候觉得自己特牛逼,天老大,地老二,我老三。这种心态不好,容易脱离群众,变得高高在上不知所谓。」
杨岚:「怎麽调整?」
陈贵良:「慎独。」
杨岚:「嗯?」
陈贵良:「就是在没人督促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自我反省的意思。我不是说要变成什么正人君子,而是每个人每天都会犯错误。认识错误,并尽量改正,就能不断提升自己。」
杨岚:「我又学到了一个词汇。你更像一个文化人多过商人,从你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就能看出来。」
陈贵良:「还好,有很多教授帮我把关,尽量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杨岚:「你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四册丶五册,最近冲到图书畅销榜第二了。」
陈贵良:「第一是什麽书?」
杨岚:「《世界是平的》,一本国外经管类图书。」
陈贵良:「那我没意见,人家在全世界都卖得好。」
杨岚:「排第三的是《品三国》。同为历史科普类图书,你怎麽评价《品三国》?」
陈贵良:「不想评价。」
杨岚:「为什麽?」
陈贵良:「易教授是中文系教授,而不是历史系教授。我持保留意见。」
杨岚:「第四名和第五名,分别是郭小四的《悲伤逆流成河》丶韩韩的《一座城池》。你跟他们都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出身,他们还写博客帮你推过书。现在还有联系吗?」
陈贵良:「保密。」
杨岚:「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学生丶作家丶商人的三重身份?有没有考虑过休学?」
陈贵良:「只要北大不让我退学,我就死皮赖脸混着呗。写完《明朝那些事儿》,我不打算再写书了,至少不再写这种长篇。这书预计写八册到九册,查资料简直累死人。」
一直聊了几十分钟,也不知道杨澜最后怎麽剪辑。
她还带着团队,跑去陈贵良的公司录了一圈。
后来号称高端访谈节目的央视《对话》,此时其实主要在走下层路线,普罗大众很喜欢看名人在《对话》里撕逼。
《锵锵三人行》和《杨澜访谈录》,目标受众则要中高端一些,尤其是受白领和学生群体追捧。其实聊天内容还是以闲谈为主。
那期《锵锵三人行》已经播出了,电视台的收视率一般般,但在网络上却很受欢迎。盗版下载量和网站播放量都特别高。
等《杨澜访谈录》播出,效果肯定更好,毕竟有东方卫视这种平台。
可以刷逼格。
陈贵良没有想到的是,他跟杨岚聊了半天,最后火起来的却是「慎独」二字。
因为这节目有很多企业家丶高管和白领收看,他们觉得「慎独」特别有格调。打听之后,知道了「慎独」的出处,于是当成口头禅挂在嘴边。
甚至请来书法家,写下「慎独」二字挂在办公室。
企业家也追时髦的,一会儿追《狼图腾》的狼性文化,一会儿又追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还一窝蜂去追大刘的《三体》。
正巧这段时间于丹很火,《论语》什麽的可以拿来装逼。
陈贵良说的「慎独」二字,赶上了于教授的儒学时髦,莫名其妙就在某些圈子里流行起来。
尤其是那些草莽出身,没啥文化又想把自己包装成文化人的企业家!
企业家们既然喜欢,玩成功学的「大师」们,自然也要采用这玩意儿。正好陈贵良就比较成功,可以作为成功学的现实案例。
妈的,这种场面想像一下:
一个看起来就很高档的大厅里,成功学大师西装革履站在台上,台下是无数付费参加培训班的成年人。
音箱里播放着《阳光总在风雨后》或《真心英雄》,大师讲述着陈贵良的励志创业故事,兜售时下最流行的儒家修身学问。张口「慎独」,闭口「论语处世之道」……
人都给你忽悠瘸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