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6章 大明欠税大户背後的部分真相(1 / 2)

加入书签

第184章 大明欠税大户背后的部分真相

君以势利为饵,臣以揣摩相应,君臣之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却又乐此不疲。

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在研究着君王的一言一行,揣摩着其中可能存在的深意。

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君王,也正在用他们无法理解的方式,研究着他们。

西苑认真殿。

朱由检坐在宽大的御案后,静静地翻看着手中的一册装订略显简陋的册子。

他的手指在册页上缓缓划过,突然停留在其中一栏数据上。

「为何万历四十七年这一科,广西籍的罢斥率是百分之百?」

——百分比,是第三次日讲后朱由检引入内宫和秘书处的新概念。

这个东西本质并不复杂,却又比原先明人常用的十之七八的表达要精确太多。

高时明闻言,连忙凑过身来,只看了一眼,便躬身回道:

「陛下,此条数据臣倒是恰好记得。」

「那一科,广西仅有一人中举。此人后来被罢斥,所以该年该省的罢斥率,自然就是百分之百了。」

朱由检闻言,露出恍然之色。

这倒是说得通。

广西丶贵州这些地方,人口稀少,文教不兴,历年能考中进士的本就不多,一科只有一个独苗苗,也属正常。

高时明见皇帝似乎来了兴趣,便笑着补充道:「陛下,此条数据还有个有趣的地方,也正是臣能记得它的原因。」

「哦?」朱由检抬眼看他,「为何?此人很特别吗?」

「陛下明见万里,」高时明先是捧了一句,才揭开谜底,「此人,正是袁崇焕。」

朱由检的眉毛微微一挑,有些意外。

「朕记得他不是广东东莞人吗?怎麽会是广西进士?」

高时明摇了摇头,解释道:「其实际乃是广西梧州府户籍,是故乡试要回到广西进行的,所以在陛下您所说的这个……《各科进士分省罢斥透视图》中,他是应该要算在广西省下的。」

「原来如此。」朱由检点了点头,这就是高考移民嘛,不难明白。

袁崇焕这个名字,只在他的心中泛起了些微的波澜,转瞬又平息了下去。

任何人,哪怕是岳飞丶于谦这般的人物出现在他面前,也得拉过来面试一番,看看成色再说。

至于袁崇焕,等他哼哧哼哧从广东那旮沓跑到京城再说吧。

袁督师现在说不定刚路过福建呢。

朱由检很快便收拢了注意力,将精力重新埋回到眼前这份迷人的表格之中。

……

各位看官,可能要好奇了,《各科进士分省罢斥透视图》——这到底是个什麽东西?

事实上,自朱由检登基以来,所发布的诸多命令之中,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有惊天动地的,也有润物无声的。

但若论最立竿见影,影响力度最大的,既不是京师新政,也不是北直隶新政,更不是那尚在纸面上的蓟辽新政。

恰恰是那看似不起眼的——天下十三省布政司使的重新选派。

大明朝一年的岁出丶岁入,帐面上都是近乎九百万两。

理论上,只要各地的税赋能收齐,再加上金花银丶工部丶兵部丶光禄寺丶顺天府等内帑外库,钱绝对是够花的。

可问题就在于,这个「理论」,它就只是个理论!

后世之人,笼统地将明末的财政崩溃归结于土地兼并,看似是唯物主义史观,却其实又犯了机械化丶死板化的毛病。

每一个具备「实事求是」精神的现代人,都会尝试去探究那更深层的问题——「为什麽收不齐?每个地方收不齐的原因都一样吗?」

而不是一脑子将之归罪于贪腐丶地主兼并丶投献诡寄这些笼统而正确的废话上。

朱由检便是如此。

例如山东毗邻黄河,在漕运为先的前提下。

临近运河之地,若是乾旱,不能取水灌溉,因为要保运河。

若是汛期大水,又要被淹没,因为还是要保运河。

那麽山东一省的症结,或许就在于水利,在于漕运与地方的利益冲突。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翰林院整理出的历代奏疏中,山东籍的官员总是前仆后继地请奏开通胶莱运河。

胶莱一开,海运大兴,山东就能从漕运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当然,有胶莱海运派,就有漕运利益派,这背后的博弈,且先不去说他。

又例如河南,藩王众多,宗室遍地,赋税沉重,百姓逃散,一副荒无人烟,却又「勃勃生机」的诡异模样。

那麽这个地方的重点,或许就该是抑制藩王,清查田亩,重理赋税,招民垦荒。

再比如福建丶广东的重点是海贸,陕西丶山西的重点是防旱,云贵川等地的重点是土司和矿产……

总之,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都有其独特的问题。

绝不是简单派出一个大员,粗暴地要求他到了地方极限施压,把钱粮催上来就可以的。

那是崇祯的做事逻辑,可不是他永昌帝君的做事逻辑。

因此,在真正的地方大员确定之前,朱由检自己也要先了解清楚每个省的特点丶大概现状,以便酌情去制定每个省的考核目标。

当然,他也不会自己瞎定。

地方大员自己的经世公文,该省籍贯出身的官员的陈情,过往曾经任职过该省的官员的建言,都需要汇总起来,一一商定。

反覆公示丶讨论丶确认,再公示丶再讨论丶再确认,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最终定稿。

在这麽一个信息来源复杂丶利益诉求多元的讨论场中,文臣集团是不可能团结一心去隐瞒真相的。

他朱由检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手段,去发现那些隐藏在锦绣文章背后的真相。

……

而《各科进士分省罢斥透视图》这个表格的诞生,其实正源自于朱由检一个非常朴素的猜想。

——过往那些赋税逋欠严重的地方,会不会是因为该地的官员被罢斥得太多了呢?

毕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朱由检自己要是被罢官回了乡,那地方上的赋税交与不交,又干我朱大官人鸟事?

权力的餐桌上既然已经没有了我的位置,那我自然是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地方上的财税越是荒废,不正越显得当初对我的罢斥是错误的吗?

国朝不衰败,又怎能显出我这些在野士人的风骨与价值,又怎有重新起复的机会?

当然,这也只是猜想。

说不定反而是任职官员越多的地方,盘根错节,才有底气去对抗朝廷的催征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任何猜想,都不如实实在在的数据来得踏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